上文說到,志愿軍參戰(zhàn)火炮看起來很多,但因為彈藥的原因,火力密度完全沒法和美軍相比。而且實際上因為另外的原因,真正的作戰(zhàn)效能還遠低于紙面的火力密度。
所以我們就必須了解,戰(zhàn)斗到底是怎么回事?
一、美軍真實火力密度
在抗美援朝運動戰(zhàn)期間,美軍防御時每公里正面是12到15門炮,在砥平里戰(zhàn)斗是每公里16門炮。砥平里美軍在一線展開了12個步兵連,平均每個連的正面是500米,也就是說平均每個連的正面能分到8門炮??雌饋?門炮對付500米的正面,這個火力密度已經足夠了,但是這并不是砥平里戰(zhàn)斗美軍真實的戰(zhàn)術密度。
要搞清楚這個問題,就必須搞清楚美軍火炮是怎么部署的。
砥平里失利真實原因,志愿軍從來不提,這是解放軍越來越強的秘密
按照美軍防御的慣例,主防線外200米距離里至少有三道鐵絲網和防步兵雷場。正常情況下應該是三至十幾道鐵絲網,考慮到砥平里美軍雖然是預有準備的防御之敵,但是在之前美軍第23團戰(zhàn)斗隊一直處于進攻狀態(tài),然后又準備撤退,也算得上是倉促轉入防御之敵,所以鐵絲網就考慮他們只來得及設置了三道。
美軍第23團戰(zhàn)斗隊的兵力情況是,總共有13個步兵連,分別是美軍第23團1營的A、B、C連,2營的E、F、G連,3營的I、K、L連。法國營的1、2、3連和配屬給法國營的韓國連。
還有5個武器連,分別是美軍第23團的重迫擊炮連,1、2、3營的火器連和法國營的火器連。
另有第37炮兵營(105毫米榴彈炮)、第503炮兵營B連(155毫米榴彈炮)、第82自動高射武器營B連,第2工兵營B連,第1游騎兵連,坦克1個連,第2醫(yī)療營1個排。
主要重兵器有18門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、6門M114式155毫米榴彈炮、51門迫擊炮,21輛M4謝爾曼坦克、6輛M16自行高射機槍和4輛M19自行高射炮。
美軍第23團戰(zhàn)斗隊在一線展開12個步兵連,從12點方向順時針起,分別是A連、L連、I連、K連、E連、F連、G連,法國營1連、3連、韓國連、2連,C連。大多為一線配置,也有部分是倒三角配置,這是根據地形情況來的。
在這些步兵連后面,B連、游騎兵連、第2戰(zhàn)斗工兵營B連為預備隊。
21輛坦克散布在環(huán)形陣地內,這里需要注意一點,美軍的坦克沒有按照慣例在一線形成裝甲、汽車防線,剩下的6輛M16自行高射機槍和4輛M19自行高射炮為游動火力點,火炮均已完成試射。
為便于計算和讀者理解(下文皆是如此),我們把砥平里的美軍環(huán)形防御圈看成一個長寬各1600米的矩形,加上外圍的鐵絲網和雷場,那就一個長寬各2000米的矩形。
按照常規(guī),環(huán)形防御陣地,火炮肯定部署在陣地的中心??墒窃陧破嚼飸?zhàn)斗中,這一點是行不通的。我們來看,假設美軍火炮部署在中心到200米線這個區(qū)域。這就是說榴彈炮距離最前沿僅800米。我們再把美軍最前沿的1000米線向外延伸1000米,即從1200米線到2000米為志愿軍沖擊出發(fā)陣地的可能區(qū)域。
砥平里失利真實原因,志愿軍從來不提,這是解放軍越來越強的秘密
美軍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最小射程1800米(M114式155毫米榴彈炮的最小射程要2000多米),也就是說,從美軍最前沿的1000米線到2000米,不在105毫米榴彈炮火力打擊范圍之內。這就意味著,這段志愿軍最后接近,最后集結,完成沖擊準備的關鍵區(qū)域,美軍只能依賴51門迫擊炮來進行控制。這片區(qū)域的面積是50萬平方米,就憑51門迫擊炮,顯然火力很單薄。
那么美軍怎么辦?其實很簡單,把炮口轉過來,炮口朝外變成炮口朝內,炮陣地放在一線步兵連的后面。也就是說美軍把炮兵陣地放在600米線這個位置,每個方向放一個炮群,在西邊的炮門對著東邊,在南邊的炮口對著北邊。這樣一來,東邊的105毫米榴彈炮距離西邊的最前沿1800米距離,志愿軍所有的行動都在美軍榴彈炮火力打擊范圍之內,常規(guī)的部署方式造成的1000米榴彈炮火力打擊范圍空白就被填補了。
砥平里失利真實原因,志愿軍從來不提,這是解放軍越來越強的秘密
這樣的反向炮口還有一個好處,并不僅僅是東打西、南打北,而是東南西都打北,南西北都打東。其實就是說,在美軍每個營大約1.6公里的正面大約是18門榴彈炮,再加上營屬迫擊炮13門以及團屬迫擊炮支援每個營3門。砥平里美軍火炮的戰(zhàn)術密度實際是每公里21門。
為什么這樣?
一是充分發(fā)揚火力,沒有火力空白區(qū)域。
二是美軍炮兵靠近一線,看起來危險,實際不危險。在砥平里戰(zhàn)斗中,美軍指揮官弗里曼還有一個違反常規(guī)的做法,那就是坦克沒有按慣例在一線形成鋼鐵防御圈。根本的原因就是用這21輛坦克保護炮兵陣地。
我們簡單講了美軍炮陣地的配置,下面我們再看一下美軍輕武器的火力密度。
美軍一個連每分鐘發(fā)射的子彈數(shù)為:
卡賓槍1740發(fā),自動步槍720發(fā),M1步槍2032發(fā),狙擊步槍90發(fā),輕機槍660發(fā),重機槍160發(fā),共計5402發(fā)。即砥平里美軍每一米的正面每分鐘火力密度是10.8發(fā)。
加上每分鐘60毫米迫擊炮54發(fā),81毫米迫擊炮72發(fā),89毫米火箭筒12發(fā),57毫米無坐力炮6發(fā),75毫米無坐力炮8發(fā),坦克炮12發(fā)。
以上即為志愿軍發(fā)起沖擊后,美軍進行陣前戰(zhàn)斗的火力密度。
這個火力密度是運動戰(zhàn)期間美軍防御時火力密度的2倍。
以上僅僅只是砥平里美軍自身的火力密度,我們并未計算美國空軍的支援。這是因為美國空軍對整個戰(zhàn)爭的影響是深層次的,僅僅用一個戰(zhàn)斗來體現(xiàn)并不合理。而在實際的戰(zhàn)斗中,志愿軍最怕的就是美軍戰(zhàn)機的空襲。
二、美軍戰(zhàn)斗警戒陣地的作用
但是,以上并不是全部。按照美軍的作戰(zhàn)常規(guī),我們上述的砥平里環(huán)形防御圈只是美軍的主陣地,或者說基本陣地。在基本陣地外面,美軍通常有兩道警戒陣地,戰(zhàn)斗警戒陣地和全般警戒陣地。在對志愿軍的戰(zhàn)斗中,美軍的戰(zhàn)斗警戒陣地發(fā)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。戰(zhàn)斗警戒陣地一般位于美軍基本陣地之前1公里,按照砥平里的情況每個營負責一個方向,派出的兵力在半個排到一個連。他們的任務是遲滯、阻擊志愿軍攻擊部隊,迫使志愿軍攻擊部隊提前展開戰(zhàn)斗隊形,或者給美軍炮兵指示目標,美軍炮兵對志愿軍的接敵行動實施移動阻攔射擊或者不動阻攔射擊,甚至進行集中射擊。
為什么我說發(fā)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?
志愿軍攻擊美軍基本上只有晚上,從集結地區(qū)出發(fā)起,向美軍做接敵運動,一直到進入沖擊出發(fā)陣地。在這一過程中,美軍可以通過設置固定阻攔線,指示炮兵射擊等方法對志愿軍接敵部隊進行打擊。很明顯,戰(zhàn)斗警戒陣地在其中將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這個陣地拖延志愿軍的時間越長,志愿軍用在接敵運動的時間就越長,這就意味著發(fā)起攻擊進行戰(zhàn)斗的時間就越短,進行戰(zhàn)斗的時間越短,突破美軍陣地的可能就越低。一句話概括,美軍的戰(zhàn)斗警戒陣地發(fā)揮著在夜晚與志愿軍爭奪戰(zhàn)場主動權的重任。美軍只要能拖延時間,就是奪取主動權,就是勝利。到了白天,主動權自然轉移到美軍手中,志愿軍只能被動挨打。同時,由于志愿軍在接敵過程中一路都在受到美軍火力打擊,那么就算通過這一路段,隊形必然散亂,能有效發(fā)起進攻的部隊也將低于計劃,作戰(zhàn)能力自然大打折扣。這一過程中,如果沒有戰(zhàn)斗警戒陣地,美軍炮兵只能按照固定阻攔線盲目射擊,效果會差很多。
砥平里失利真實原因,志愿軍從來不提,這是解放軍越來越強的秘密
通過上述,我們可以看到,砥平里的美軍指揮官弗里曼確實精通戰(zhàn)術。砥平里的美軍兵力和火力均遠超長津湖戰(zhàn)役下碣隅里美軍環(huán)形防御圈,但面積卻只有下碣隅里的四分之一。弗里曼通過之前與志愿軍的交手的經驗,針對志愿軍火力薄弱的弱點,賭志愿軍根本無法突破其基本陣地的一線防御,為了確保這一點他把他的絕大多數(shù)兵力全部展開在一線,手中僅僅只有一個步兵連、一個游騎兵連和一個戰(zhàn)斗工兵連的預備隊。
但是弗里曼并不是單純的賭博,這只是針對性的部署,為了防止志愿軍形成突破威脅到一線步兵連后的炮兵陣地,弗里曼寧可撤下環(huán)形防御圈的作戰(zhàn)主力——坦克,用坦克來保護炮兵,給自己加一道保險。同時為了防止一線連陣地被突破,弗里曼精心設計了炮兵陣地,把炮兵每公里的戰(zhàn)術密度從16門上升到21門。運動戰(zhàn)期間美軍防御時得到加強的每公里炮兵戰(zhàn)術密度是19門到22門,弗里曼做到了在火炮不變的情況下,戰(zhàn)術密度提升至幾乎美軍的最高標準,這大大加強了炮兵火力。而炮兵的火力正是阻止志愿軍接近美軍基本陣地的關鍵。所以那一年弗里曼已經58歲,可是后來卻還是當上了四星上將,這是個高手,是個人才。
砥平里失利真實原因,志愿軍從來不提,這是解放軍越來越強的秘密
這個就是戰(zhàn)術,基于武器裝備的戰(zhàn)術,最大限度的發(fā)揮武器裝備的戰(zhàn)斗效能。
這里要說一下,砥平里美軍炮兵配置的情況,我翻遍了美軍第2師指揮報告、第23團指揮報告、美軍戰(zhàn)史、美軍紀實文學都沒有找到具體記載。所以只是我個人根據戰(zhàn)術原理和作戰(zhàn)實際的一個推斷,如果有錯誤,也屬正常。
三、志愿軍的真實情況
前面說過了,砥平里美軍環(huán)形防御圈正面是6公里,一線共12個連陣地。那么打一個美軍連陣地,志愿軍需要多少彈藥呢?
首先要說一下,一般情況下是不能把一個團陣地視為9個連陣地的,因為縱深的原因。但是砥平里的情況不一樣。雖然美軍是一個加強團陣地,但是因為是環(huán)形防御圈,和普通的不同。如果是普通的防御陣地,美軍一個團有很大的縱深,志愿軍打起來難度很大,是不能簡單視為多個連陣地組合的。但砥平里的美軍防御圈幾乎沒有縱深,因此可以視為12個支撐點防御來計算志愿軍所需彈藥量。
按照志愿軍的經驗,打一個美軍連陣地,至少需動用火炮30門。其中破壞射擊至少需750發(fā),一次火力急襲至少需1125發(fā),支援步兵沖鋒360發(fā),開辟通路2條的話至少需200發(fā)(破壞情況一般,需要步兵大量破障),壓制敵炮群及側翼火力點至少需168發(fā),阻攔射擊至少需128發(fā)。共計2731發(fā)??紤]到砥平里的情況為野戰(zhàn)防御工事,2731發(fā)是有把握攻克一個美軍連陣地的最低限量。這里還不包括考慮對美軍的反擊。事實上,在1952年志愿軍規(guī)定,攻殲美軍一個連消耗炮彈的標準是3645發(fā)??紤]到砥平里的特殊情況,我認為2731發(fā)是能打的。
砥平里失利真實原因,志愿軍從來不提,這是解放軍越來越強的秘密
但是砥平里戰(zhàn)斗的實際情況是,攻擊一個美軍連陣地,平均只有9門炮。表面上看起來志愿軍每公里火炮的戰(zhàn)術密度高達18門,達到了運動戰(zhàn)期間每公里火炮17到20.5門的標準。但實際上,由于此戰(zhàn)炮彈有限,炮彈就算按平均最大量30發(fā)計算,總共也才270發(fā)。請問270發(fā)炮彈能干什么?如果開辟通路其他干不了,如果火力急襲,步兵得用生命去趟開通路。至于其他,我看也不用考慮了。
這個就是砥平里戰(zhàn)斗志愿軍火力的真實情況了嗎?還差得遠,這也只是紙面數(shù)據。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(zhàn)爭的運動戰(zhàn)階段,向來是在缺炮少彈的情況下作戰(zhàn)的,也不缺乏火力劣勢攻堅的戰(zhàn)例,這屬于志愿軍的常態(tài)。
砥平里的情況還有不一樣的地方。那就是炮兵參戰(zhàn),發(fā)揮的作用很有限。
我們首先要給砥平里的美軍下一個定義,這是預有準備的野戰(zhàn)工事防御之敵。打這種攻堅戰(zhàn)斗,炮兵是要有時間去準備的,至少得有三天時間準備。
首先就是看地形。打這種防御之敵不看地形肯定不行,能看個三五次最好,最不濟也至少得看一次地形。不看地形不可能掌握美軍的工事情況、火力配系,更不可能知道美軍基本陣地內的情況??赐甑匦尉涂梢杂嬎闵鋼糁T元,有條件還可以進行試射。沒看過地形,那就只能按地圖指示法射擊,那就成了盲目射擊,天曉得這個炮彈打到哪里去。本來炮彈就少,恨不得一發(fā)掰成兩發(fā)打,恨不得每發(fā)都精準射中目標。可是之前的準備工作都沒辦法做,炮兵的支援效果可想而知??梢灾苯亓水斦f,炮兵名義上參加了砥平里戰(zhàn)斗,和沒有參戰(zhàn)幾乎沒區(qū)別。
砥平里失利真實原因,志愿軍從來不提,這是解放軍越來越強的秘密
剛才雖然說到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(zhàn)爭的運動戰(zhàn)階段,向來是在缺炮少彈的情況下作戰(zhàn)的,這屬于志愿軍的常態(tài)。但是,要知道在砥平里之前志愿軍的攻堅戰(zhàn)斗和砥平里是完全不一樣的。三十八軍攻打德川之敵那是韓軍,就不算了。三十九軍打云山,動用野炮、榴彈炮、山炮54門,準備了整整4天。三十九軍116時突破臨津江,6個步兵營身后是7個炮兵營另8個炮兵連,準備了7天。而砥平里是沒有準備時間。
看起來,我似乎在給志愿軍砥平里戰(zhàn)敗尋找客觀原因。下面,我就簡單簡單講一講為什么這么寫?
解放軍從來不忌諱敗仗,自己進行總結檢討時要求非常之高,很多時候一個很小的失誤都會批評的很重。
幾乎全中國的軍迷都知道抗美援朝戰(zhàn)爭志愿軍和美軍的火力不對稱,處于很大的劣勢??墒怯卸嗌偃酥?,志愿軍在檢討砥平里戰(zhàn)敗的經驗教訓時基本不提火力這個問題,就算有少數(shù)部隊提到,也是放在很次要原因里輕描淡寫提一句。其他的都是在總結檢討自己的主觀問題。
只找主觀問題,不找客觀原因,這也是解放軍越來越強的秘密。
砥平里失利真實原因,志愿軍從來不提,這是解放軍越來越強的秘密
第二個,我軍因為有些原因,比如陸軍各部隊往往都有著光輝且驕傲的歷史,所以宣傳上總是突出步兵,而忽略了對戰(zhàn)爭之神炮兵的宣傳。事實上,抗美援朝戰(zhàn)爭中美軍傷亡的62%來自火炮,槍彈僅為32%。
第三個,由于抗美援朝戰(zhàn)爭的大小戰(zhàn)斗,志愿軍勝多敗少,中國人民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固有印象,志愿軍很強大??墒菍嶋H上,在紙面實力上志愿軍根本不可能是美軍的對手,美軍的強大遠遠超出中國人的想象,志愿軍面對的艱難也遠遠超出中國人的想象。我們就不要講本文已經大談特談的美軍火力問題了。從戰(zhàn)術素養(yǎng)上來看,這個是志愿軍對抗美軍的法寶之一,其實志愿軍在此點對美軍并沒有優(yōu)勢。
就以本文中的弗里曼為例,實際上他屬于在美軍中不得志的,58歲當個上校團長,可是他的戰(zhàn)術素質極為高超。美軍增援部隊帶隊的騎兵第5團團長柯羅姆貝茨上校,他的勇敢也不弱于志愿軍的指戰(zhàn)員。而這兩個人在美軍中都是不得志的,其實也可以從側面反應一個問題,像他們這樣的骨干力量,美軍中很多很普遍。而這種骨干力量,就是軍隊強大的基礎。
現(xiàn)在網絡上有一個很奇怪的現(xiàn)象,似乎志愿軍砥平里戰(zhàn)斗失利是一個了不得的大事一樣。事實上,志愿軍每一次與美軍的戰(zhàn)斗,從紙面實力講,志愿軍都不可能獲勝。我們甚至可以去掉美國在這場戰(zhàn)爭中真正的決定性力量——空軍,僅美國陸軍的紙面實力,志愿軍都不可能獲勝。
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談一談砥平里之戰(zhàn)中美兩軍真實的火力情況,在客觀上,火力的巨大懸殊是志愿軍在砥平里失利的真正原因,雖然志愿軍自己不提,只找自己的主觀問題。但是這是客觀存在的。
這也是志愿軍和美軍的真實常態(tài)。志愿軍打不過美軍,很正常;打贏美軍,反而是奇跡。可是,志愿軍偏偏一次又一次創(chuàng)造了奇跡。所以我很不理解那些熱衷于抹黑志愿軍的中國人,對于這樣的軍隊,還有什么可以抹黑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