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期國際油價波動劇烈,其中以下跌為主,現(xiàn)價離3月8日的高點跌超20%,已經步入技術性熊市。油價暴跌,這對于受困于高通脹和高油價的國家來說,無疑是個好消息。
美國拜登政府終于可以說自己控制通脹的努力取得了成效;
中國國內高企的成品油零售價終于迎來了繼續(xù)調降的窗口;
歐盟能源價格不斷飆漲的緊張態(tài)勢終于得到了喘息之機……
過去一段時間,俄烏戰(zhàn)爭無疑是推高油價的主要推手,拜登所說的“普京漲價”是有一定道理的。但到底是誰挑起了戰(zhàn)爭,美西方和俄羅斯都脫離不了干系,高油價是多方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經濟衰退預期只是油價暴跌的常規(guī)因素,任何時候用經濟衰退解釋油價下跌都是合理的。持有此觀點的人并沒有找到本輪油價暴跌的癥結所在。疫情沖擊全球經濟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,為什么在此期間會出現(xiàn)油價的暴漲暴跌呢?這顯然不是一個經濟衰退引起需求不足就能回答的問題。
我們都知道,供需關系是商品價格的決定性因素,油價上漲,要么是供給不足或需求增加;油價下跌,要么是供給增加或需求萎縮。而影響油價,也是在供給和需求方面做文章。這里的需求,并非上文所指的經濟衰退導致的需求不足,而是能源需求國通過一致性行動來減少需求,以逼迫能源供給國降低油價。
此次油價之所以會出現(xiàn)暴跌,關鍵在于兩件事:一是,G7聯(lián)合發(fā)布俄油“限價令”,以需求相要挾逼俄羅斯降價;二是,拜登即將出訪沙特,欲說服沙特增產,通過增加供給來打壓油價。一個是在需求面做文章,一個是在供給面做文章。
這次G7搞了一個俄油“限價”聯(lián)盟,對于限價到何種程度,并沒有達成共識。這時候日本跳出來說要將俄羅斯石油出口的價格對半砍,也就是讓俄羅斯以當前油價的大約5折出口。
所謂“限價”聯(lián)盟,其實就是集體約定在某個價格之上就不再進口俄羅斯的石油,通過以需求和市場相威脅的方式來逼迫俄羅斯降價。
但油價博弈的關鍵,是究竟是買方市場還是賣方市場。如果是買方市場,即議價權在買方這邊,以這種消費者集體砍價的方式,自然可以逼迫供應方降價,特別是供應方有多個的情況下,買方砍價的效果更明顯。
比如,拜登這次訪問沙特,其實就是想通過供需雙管齊下的方式,增加G7作為買方的議價能力。也就是,石油供給不止你俄羅斯一個,還有沙特為首的OPEC,如果沙特增加了石油供應,俄羅斯的石油就沒有那么吃香了,那原油價格自然就可以以美西方預期的價格調整了。
而且G7逼俄羅斯降價不是目的,使俄羅斯石油虧損,財力不足以支撐俄軍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才是最終的目的。
我們知道,俄羅斯石油有個每桶70美元的盈虧線,即油價高于70美元俄羅斯才能盈利,否則就是虧損的。如果國際油價跌到70美元以下,與G7砍5折的目標價相近,那么,俄羅斯就不能在烏克蘭戰(zhàn)場上從容地打持久戰(zhàn)。這才是G7搞限價聯(lián)盟的根本目的。
那么,G7的如意算盤能得逞嗎?
我認為問題很大。
首先,俄羅斯石油不止G7國家一個買方,還有中國、印度、巴西等買家,如果G7要求俄羅斯以5折出售石油,那么,其它買家自然也要求同樣的折扣。但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。如果中印繼續(xù)購買俄羅斯折扣油,從而支撐俄羅斯的原油供給,那么,G7就不可能以同樣的折扣購買到俄羅斯石油。
這就是上文說的,俄羅斯石油是賣方市場,由于買家眾多,俄羅斯擁有定價權。因此,G7想要俄油打折的目的是達不到的。
其次,G7內部對于對俄石油限價這塊,意見也不是高度統(tǒng)一的。比如此次G7主席國德國就對俄油限價持反對態(tài)度。
德國的副總理在表態(tài)的時候,明確而擲地有聲地說道:德國不會為油價設立價格上限,那是“錯誤的信號”。如果因為設置價格上限導致俄羅斯報復性減產石油,那么世界范圍內的能源價格將會更加波瀾壯闊、起伏不定。
德國的擔憂不無道理,畢竟俄羅斯是全球重要的產油國,而且和歐洲之間有固定的輸油管道,即使沙特同意增產,對于歐洲來說,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,無法完全替代俄羅斯的石油供給。
因此,對俄油限價,G7內部很難達成共識。
最后,俄羅斯不可能被動挨打。正如德國副總理說的,俄羅斯完全可以對G7限價進行報復性減產,供給削減了,油價自然難以降下來。
當今世界,能源仍是全球的“七寸”,誰擁有能源,誰就擁有了定價權和話語權。至少在新能源革命成功之前,石油仍然是全球經濟的命脈和血液。美國因為石油供給充裕敢和俄羅斯硬碰硬,那歐盟呢?俄羅斯完全可以挾石油以令歐盟,如果歐盟跟隨美國搞限價令,制裁的刀子就會掉下來。如果俄羅斯對歐盟斷油斷氣,歐盟的通脹和社會矛盾都會上升幾個層級。
至于拜登即將出訪沙特,會在多大程度上打擊油價,取決于沙特配合美國的程度。
現(xiàn)在的沙特無疑在油價上扮演了關鍵先生,從上個月沙特宣布對中國減少石油供應,俄羅斯成為中國的最大供油國開始,沙特的態(tài)度就發(fā)生了微妙的變化。
之前俄烏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后,沙特、阿聯(lián)酋等國領導人拒接拜登的電話,拒絕配合美國增產,是導致石油價格飆漲的重要原因。美國也必然知道這其中的要害,因此想方設法誘使沙特改變計劃進行增產。
拜登和沙特王室的私交并不好,這次迫不得已計劃訪問,必定是勉為其難給予了沙特很大的對價,比如美國幫助對付胡塞武裝,對沙特提供軍事援助等。
那么,油價下跌是否具備可持續(xù)性?高油價是否一去不復返了呢?
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俄羅斯的反制,如果俄羅斯石油大幅減產,即使沙特及OPEC成員增產,也未必能夠壓制住油價。
7月2日,摩根大通在一份報告中警告,如果美國和歐洲的制裁使俄羅斯實施報復性減產,全球油價可能會達到每桶380美元。摩根大通認為,俄羅斯很可能會通過減產原油、減少出口而給西方帶來痛苦。這和德國的擔憂是一致的。
而與摩根大通大相徑庭的是,花旗集團在一份報告中預測,如果經濟衰退來襲,原油價格可能會在今年年底前跌至65美元/桶,在2023年底前跌至45美元/桶。這一預測的前提是基于OPEC+產油國不會進行任何干預以及石油投資下降的情況下。
到底誰的預測更靠譜?
雖然摩根大通380美元的油價預測太離譜,但是邏輯上可能比花旗更符合現(xiàn)實,因為花旗的預期前提是基于OPEC+產油國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,而在現(xiàn)實中,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而且油價上漲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西方國家的貨幣超發(fā),也就是全球流動性泛濫推升了能源和資源價格,還有糧食價格,其實不止是供給和需求層面的問題,而是流動性過于充裕,過多的貨幣追逐有限的商品,從而導致了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。
如果流動性過剩的現(xiàn)狀沒有實質性改觀,全球通脹的形勢將很難得到緩解。這就是上文所說的,俄烏戰(zhàn)爭確實是高油價的重要推手,但是根源并不在此,而是在歐美國家不負責任的貨幣政策。
因此,西方想要的低油價,未必能通過對俄羅斯石油限價而實現(xiàn)。不僅因為現(xiàn)在石油是賣方市場,而且G7內部的意見也不統(tǒng)一,中印對俄羅斯石油也會有不同的策略,是無法通過所謂的“團結”讓俄羅斯屈服的。
當然,對于俄羅斯而言,也無法讓油價長期保持在100美元上方,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油價在70-100美元的區(qū)間內震蕩,既不會過于下跌,也不會過于上漲。而俄羅斯很可能會加快在烏克蘭戰(zhàn)場的推進速度,盡快取得這場戰(zhàn)爭的勝利。
因為油價很難站在100美元上方讓俄羅斯大賺特賺了,隨著沙特被美國說動即將增產,以及全球各國可能在限價俄油上愈發(fā)一致,俄羅斯出口高價油的黃金窗口期很可能即將過去。
比如中國,高油價已經讓燃油車主怨聲載道,而國內成品油價格是盯住國際油價的,如果國際油價繼續(xù)上漲,中國的成品油價格就會高居不下,如果國際油價繼續(xù)下跌,中國才有持續(xù)調降成品油零售價格的可能和空間,從而安撫消費者的不滿情緒。
所以,隨著時間的推移,高油價可能會越來越成為全球各國的眾矢之的。這樣將越來越不利于俄羅斯在烏克蘭戰(zhàn)場的輿論風向。如果各國加入聲討普京和高油價的陣營,俄羅斯的處境就會變得十分危險。
對于俄羅斯來說,油價降一點,但不降特別低,其實是有利的。
此外,俄羅斯還可以采取各個擊破的手段來對付G7的圍剿。
比如對于跳得最歡的日本,要用能源斷供嚴厲制裁。
俄羅斯總統(tǒng)普京6月30日簽署總統(tǒng)令,宣布由于西方制裁影響,俄羅斯將成立一家新公司,接管俄羅斯與日本的能源合作開發(fā)項目“薩哈林2號”。
日本進口液化天然氣中有近10%來自俄羅斯。這一總統(tǒng)令對本就供電緊張的日本來說,雪上加霜。日本停電的威脅已越來越迫在眉睫。
俄羅斯天然氣工業(yè)股份公司持有“薩哈林2號”50%股份,其次是歐洲石油巨頭殼牌公司,持有27.5%股份,三井和三菱兩家日本能源公司合計持股22.5%。
俄烏沖突爆發(fā)后,歐洲石油公司殼牌已表明,將退出“薩哈林2號”。與殼牌不同,日本首相岸田文雄3月明確表態(tài)稱,為保能源安全,日本不會退出“薩哈林2號”項目。此次總統(tǒng)令一出,更是令日本政府高度緊張。
所以,俄羅斯通過“薩哈林2號”就能拿捏住日本,此外還有其它招數(shù),比如北方四島、釣魚島等問題,近期,中俄軍艦就現(xiàn)身釣魚島附近。
對于美國,限價令的始作俑者,俄羅斯能做的也是停止對其供應打折石油。
俄烏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后,美國身口不一,嘴里喊著對俄羅斯石油禁運,身體卻非常誠實,甚至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的規(guī)模創(chuàng)了新高。對于這種投機取巧分子,嘴里喊著限價俄油,拉著歐洲豬隊友一起制裁,最后卻是偷偷把低價俄油轉手賣給歐洲和其它國家,已經完全沒有信譽可言。
俄羅斯可能會硬剛美國,收緊對其能源供應。這次逼得拜登急著要訪問沙特,因為這次,俄羅斯要動真章了,美國只能在自己的“基本盤”里尋求更多的石油供給,特別是要通過沙特增產的表態(tài)影響市場對石油的價格預期,把油價打下去。
對于歐洲,現(xiàn)在已經是一盤散沙。對于俄油限價令,德國第一個表示反對;現(xiàn)在美國的狗腿子英國首相約翰遜被逼辭職,更是說明G7內部已經離心離德。再加上俄羅斯掐著歐洲能源供給的脖子,歐洲大國很難跟隨美國搞什么石油限價令。所以,俄羅斯甚至不需要對歐洲做什么,歐洲內部就已經吵得不可開交。
其實,目前更為關鍵的是中印的態(tài)度。盡管中印不會對俄羅斯搞什么限價令,但是高油價損害民生是不爭的事實,特別是中國,必須要通過降低成品油零售價來回應消費者的關切。所以,中印是不歡迎高油價的。雖說中印能夠買到俄羅斯的打折油,但也是以國際油價為基準的,不可能打折太多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可能會出現(xiàn)越來越多的國家來反對高油價,這可能是美歐圍剿俄羅斯的最大底氣。因此,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不能長期打下去,而應該在油價徘徊在70-100美元的區(qū)間內盡快結束戰(zhàn)爭,否則,將對俄羅斯越來越不利。
文章最后,戎評有話說
全球都反對高油價,普京可能面對從未有過的危局。
盡管高油價不完全是普京所造成的,但是對于絕大多數(shù)人來說,很難認識到油價上漲的深層次原因,比如美歐超發(fā)貨幣導致的流動性泛濫,以及新能源革命過于激進引發(fā)的能源供給缺口等。
所以,在西方輿論的引導下,“普京漲價”會被很多人認為是高油價的元兇。這次G7搞俄油限價令,其實不止是其內部統(tǒng)一共識,更是想在全球范圍內搞一個討伐高油價的聯(lián)盟,甚至包括中印巴等金磚國家,對高油價也是怨聲載道,從而給了全球一致抵制高油價的可能性。
因此,對于俄羅斯來說,超過100美元的高油價對其也不是利益最大化,因為他必須考慮到俄烏戰(zhàn)場的局勢和輿論風向,而適當高于70美元盈虧線的油價才是合理的,才是支撐俄羅斯繼續(xù)掌控俄烏局勢的根本?;诖?,適當妥協(xié)可能是普京最明智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