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申明,給力哥此文非學術研討,也非嚴肅的投研報告,大量數據未經嚴格的求證,只求做到大致正確。此文僅為個人的粗淺判斷,不一定經得起推敲,其中可能有大量的謬誤。
1
兩大灰犀牛:人口和房地產
近期大家討論得比較火熱的是中國的人口問題,另外,關于中國的房地產也是一個長期討論熱度比較高的問題。
人口問題,其本質上并非一個單純的社會和經濟問題,就解讀面而言,給力哥認為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深入探討:1、自然法則2、社會法則3、個人幸福感
當然,這并非本文要探討的重點,后續(xù)有時間,給力哥是單獨開一篇文章來探討。當前,人口問題對經濟的影響,已經被各類專家探討得很深入了,在這也不再多做贅述。
就房地產市場而言,給力哥以前做過一些研究,直接上結論:
1、房地產是成年人的玩的游戲:房地產一個產業(yè)周期非常長的大行業(yè),幾百年來,很多人都在房地產中賺到了大錢,老錢都喜歡搞這門生意,比如美國的富豪、泛亞太圈的富豪,甚至100多年前的上海灘的的一些富商(可以看看《銀元時代生活史》),黑石和凱德置地屬于典型在地產中掙到大錢的機構,跨越了好幾個周期,依然很掙錢,黑石5000億市值中房地產并購業(yè)務也支撐相當一部分業(yè)務。
2、什么樣的房地產掙錢:參照美國近40年來的大牛股,房地產標的有多只都包括在其中,跨略了好幾輪周期。而這些大牛股主要為:
1)房地產信托(REITs);
2)精品住宅。
房地產信托長牛的核心原因在于,具備良好租金回報率+持續(xù)資產價值提升的物業(yè),兼具債性+股性,是機構和居民資產配置中非常重要的選擇,而黑石在周期底部大量去并購的也是這類資產,凱德置地做經營的也是這類資產。
但是這類資產短期內在國內會及其稀少,核心在于中國的房地產資產泡沫過重,租金回報率不理想,特別是住宅和商業(yè)地產(在租金無法提升的情況下,除非資產價格大幅下降),所以首先REITs話的可能是工業(yè)地產。
就工業(yè)地產而言,中國二十多年房地產商業(yè)化發(fā)展的歷程,本質上是居民住宅用地補貼工業(yè)用地的過程。朱總理上任后,中國為了發(fā)展經濟,做了兩大改革:分稅制+房地產商業(yè)化。分稅制解決了中央財政和集權的問題,但地方財源下降,于是賣地成為了主要的財政來源。
房地產商業(yè)化,一方面確實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所必須的,另外可以拉動幾十萬億的相關產業(yè),可以作為拉動中國經濟的戰(zhàn)略抓手。但是中國最終的目的是做中國的制造中心,產業(yè)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,房地產是作為階段性的工具來使用,在產業(yè)的后期必須回歸其產業(yè)的本質,而不能再當做火車頭來使用。
在分稅制+房地產商業(yè)化+產業(yè)引入目標的疊加下,衍生出中國近幾十年來比較特殊的現象——同樣地段、同樣的土地,住宅用地很貴,工業(yè)用地卻很便宜。其本質就是用居民的購房來帶動土地出售,土地出售帶動貨幣的創(chuàng)造和財政收入的獲得,再投入基礎建設。工業(yè)用地則可以作為招商工具,免費或者低價提供產業(yè)方。
但是隨著中國的城城鎮(zhèn)化率超過60%,戶均住房1.1套,隨著老齡化的到來,90后的父輩離世,90后的子女成婚(大部分為獨生子女),夫妻兩將可能面臨繼承6套房產的可能(各自爺爺奶奶1套,姥爺姥姥1套,父母1套,成婚后1合并,就是6套),所以可以預見,未來20年,再搞住宅,將面臨多么大的賣盤壓力。
所以未來將無法再用住宅用地來補貼工業(yè)用地,同時隨著中國產業(yè)的越來越強,工業(yè)用地將回歸其商業(yè)經營的本質,無論是租金收益率和資產價值,都具備提升空間。
因此,一些產業(yè)集群較好的城市帶,比如長三角、珠三角、長江經濟帶、川渝、西安等地的工業(yè)地產(產業(yè)園等),具備較大REITs化的可能。
精品住宅長牛的核心原因在于,這類競品住宅所面對的是頂級的富豪,這類房產是按照奢侈品的邏輯進行打造,具備極高的品質和稀缺屬性,這類資產買了能夠保值和增值。土豪可能會經常變,但是愛好奢侈品的偏好極少改變。歐洲奢侈品集團LVMH長牛了幾十年,目前市值4000億歐元。
2當前的中國=70年代的美國∩90年代的日本
當前的中國與70年代美國和90年代的日本的相似處,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:
1、人口結構:15-64歲勞動人口占比到頂。
2、房地產:房地產銷售見頂。
3、產業(yè)結構:1)原來帶動經濟的主導產業(yè)動力不足,新的產業(yè)還未產生,青黃不接;2)消費在經濟中的占比提升,特別是商品消費的消費升級和服務消費的爆發(fā)。
為什么說當前的中國的情況是70年代美國和90年代日本的交集,核心原因在于:
1、就人口規(guī)模和本國的需求而言,中國和美國都是大國,日本是小國,所以中國的情況不能完全跟日本等同。2、就人口結構的演化來看,中國老齡化在加速,其演化的趨勢可能會跟日本類似。
所以,中國未來5-10年的趨勢演化,能是美國和日本的交集,同時帶有中國自身的特點。
同時復盤以往2個美國比較有競爭性的對手,德國和日本(蘇聯所謂窮兵黷武的空心產業(yè)國家,不作為研究重點),可以得到一些啟示。
德國沒有陷入日本艱難處境的原因:
1、德國沒有向日本一樣過于依賴美國的市場,一旦被美國限制,完全沒有還手之力,德國由于地理和歷史等關系,可以在美國的打壓下繼續(xù)跟歐洲各國友好的做生意,不收影響。
2、德國沒有向日本一樣,去在一些引領世界的技術上,去雄心勃勃而急切的去跟美國搶奪話語權,而是實打實的發(fā)展高端制造業(yè)。
日本失去三十年的核心原因:
1、戰(zhàn)略縱深不夠,本土沒有多大消費市場,除美國外,沒有開拓更多市場,過于依賴美國,同時在政治上和軍事上,無法獨立。
2、過于雄心勃勃,沒有把握好戰(zhàn)略節(jié)奏,在被美國打壓之后,花了大量的人力、財力在了非常高精尖的科技領域去進行攻克,對于中高端的科技產業(yè)過快的放手,造成產業(yè)動能青黃不接,從而造成不可持續(xù)。
基于上述分析,給力哥認為,中國未來5-10年將可能顯示出如下特點:
1、中國在未來的5-10年內,需要過一段苦日子,很難出現特別大的驚喜。
2、在主導產業(yè)青黃不接的過渡期(新能源10萬億左右的產業(yè)很難完全代替房地產超過30萬億所帶來的動能),會產生很多社會問題,大家注意保護好自己和家人健康、心理、工作、生活等,以及自己的資產配置。
3、科技產業(yè)中會有一些細分的結構性的機會,很難說有比較大的機會,所以針要扎得足夠深才行,同時一定要做好估值控制,不要去相信那種樹可以漲到天上去的故事,包括新能源、新材料、半導體、醫(yī)療健康、元宇宙等。
4、消費將逐步成為中國帶動經濟發(fā)展的動力,發(fā)揮自身的戰(zhàn)略縱深優(yōu)勢(內需),刺激消費的相關政策將會密集出臺,關注兩個方向的機會:1)中國的消費在商品消費層面空間已經很有限了,關注:①基于新品類的消費升級方向,②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新品類需求,③而那些面向有錢人的商品消費(具備保值屬性的類奢侈品屬性)會繼續(xù)有機會;2)服務型消費大有可為,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依然冒出了很多服務消費的牛股。
5、面對存量市場的并購整合將產生較多的機會,美國70年代到90年代,產生了非常多的經典并購案例,多數在傳統產業(yè)(或者老科技行業(yè)),事后復盤來看,都是非常漂亮的案子。
3中國制造業(yè):世界樞紐+溢出效應,如何應對“繁榮的詛咒”
作為一個沒有出現斷層的文明,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經歷幾次大的變革:商周之變、周秦之變、唐宋之變、清朝以來的古今之變。
每一次大的變革,最后的形成了更加強大的帝國,全國范圍內的秩序達到新的平衡。
同時,中國具備廣闊的戰(zhàn)略縱深,不僅擁有龐大的人口,還涵蓋了多種地貌、族群,同時還擁有香港、澳門這類的戰(zhàn)略跳板,以及臺灣、新加坡這類可以強影響的支點,以及向東南亞、中亞和非洲進行強勢輸出的強勢經濟和文化。
因此,中國在歷史上,也容易出現如下特點:
1、在新的平衡秩序之下,人口開始過度繁榮,人力成本會變得很廉價,在往科技創(chuàng)新方向的動力不足,最后會演變成落后挨打,這某種程度也是大一統的繁榮詛咒。
2、在強勢的情況下,中國對周邊國家具備較強的文化和產業(yè)的溢出效應,最終都會加強宗祖國的繁榮。
中國作為全球的制造工廠,擁有最全的產業(yè)鏈+最成熟的技術工人+強大的本地化需求,是具備成為全球制造業(yè)樞紐地位的位置,同時對周邊國家有一定的溢出效應,這些溢出效應并不會傷及我們的根本,反而對我們有利。
對于市場一些流行的觀點,給力哥有一些不一樣的看法:
1、中美的沖突,某種程度是在幫助中國打破“繁榮的詛咒”,歷史上中國發(fā)生過太多次了,這樣的外力會逼迫中國去布局長期的科技研發(fā),而不是僅僅做短視的制造賺代工費。中國廣闊的戰(zhàn)略縱深,有助于中國在這次沖突中,有回旋預期,不至于出大問題,但我們也不能短期內預期能夠重歸超高速增長。
2、中國人口的灰犀??赡芎茈y逆轉,人口紅利減弱,這也會逼迫中國不得不往提升人工效率、基礎教育、科技發(fā)展等方向布局,即往工程師紅利、科學家紅利方向進行發(fā)展,否則中國可能一直停留在人口紅利的舒適圈內。
4理性的盡頭:感性之大我的重建!
中國的文化和哲學,其內核其實特別強調生命情感(儒釋道的統一),過于強調西方式的理性和效率,中國社會可能最終會走向物欲橫流、墮落和分裂。
理性是工具,而非目的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,其本身而言,不是理性的邏輯推導出來的,其原力的基礎有可能是感性的?;蛘哒f,我們把人類的認知,深層解剖后,層層遞進,大概是:感覺>感受>理性>靈>心,理性還遠非最本質的認知。本末倒置,錯把工具當目的,痛苦倍增。現代人類并沒有比過去很更加幸福,反而更加焦慮和痛苦。十斤棉花和十斤鐵,其重量是一樣的。過去那種短缺的痛苦,并不一定會比現今無意義感和焦慮的痛苦更難。基于理性和利益交換建立的現代制度和價值評判標準,所謂的“普世價值”,正在漸漸受到挑戰(zhàn),其分歧越來越大。正所謂“以利相交,利盡則散;以勢相交,勢去則傾”。
這個時代,特別需要中國式的哲學,給力哥在此預言,中國未來5-10年的思潮,一定是中國式的“生命情感哲學”的回歸。我們準備好迎接一個感性之大我的到來!
何為感性之大我,給力哥個人的理解為:
1、在自然法則層面,回歸天人合一,對于自然、環(huán)保、自然和社會和諧,越來越強調。
2、社會標尺層面,在基于統一的以效率和資本評判價值的體系會出現分裂,人的生活方式或多樣化,沉迷于賺錢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種。
3、個人層面,多個分裂的感性的我,將會統一為一個感性的大我進行統籌,人將表現為更到的統一性、協同性,幸福感也會提升。
基于此,在消費行業(yè),除了人口結構的變化所帶肋的影響,社會思潮的變化,也將對消費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,如果詳說可能會比較啰嗦,給力哥簡單就“自我認知和品牌選擇”這個點做一下分析:
1、以前從產品時代,到渠道時代,到品牌時代的消費主義進化史,可能會出現一次逆潮。大家可能不會再去追品牌,快消品中那種將人標簽化來差異化定位的策略,可能面臨比較大的挑戰(zhàn)。(奢侈品須單獨探討)
2、過去邏輯是以物來定義人,現代人每天面臨很多不同品牌的標簽化的刺激,變成了以物來定義自己和定義他人,而這種情況到了一定的極致,人們會發(fā)現自己被各類品牌分裂成多個很難統一的自我,每次做選擇的時候將會要么很迷茫,要么很焦慮。
3、未來,大家會傾向于明確知道自己是什么樣,并不會以品牌去評判自己或他人,也更不會去以品牌標簽來力求組裝出一個假的或偏差的自我來。大多數人對自己有了清晰的認識,對自己有非常明確的感性認知,知道自己需要什么,并不會被品牌帶著走,也不會借用品牌來代表自己。
4、大家更強調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鏈接,通過鏈接來讓別人知道真實的自我是怎樣。
文:給力哥